回归保险本源
发布时间:2017-10-13
2016年底,中国保监会就近年保险业连续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召开专题会议,保监会在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要求,绝不让保险资金成为“泥石流”。这是险资举牌引发高度关注以来,监管层最正式、最明确的表态,不但掷地有声,而且正当其时。
一、保险行业的发展之势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保险业为何正襟危坐,端正自己“姓保”的姿态?这归咎于行业的压力?还是发自保险的本质?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中答案也变得日趋明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申请保险牌照的机构已达到2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绝大多数并非是“一时兴起”的跟风,在将来的几年里保险业范围和团队的扩大或许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态势,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人存在的风险将伴随着机遇持续上升,用于防范或降低经济风险的保险保障市场,市场需求这个大盘子也在日趋庞大起来,势必让保险业在此时此刻变得“热闹非凡”,这给保险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第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30多年以来,持久且顽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缓解速度远远低于发展速度,社会及家庭压力只增不减,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家庭组合模式也将成为一种趋势,看病难、养老难也成为老龄人口保障不足的重点领域。
第三、近年来,保险保障的理念深入人心,保险越发严格的合规监管要求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保险业的向荣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从业人员的热情,有数据显示,2016年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40万人,这为保险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广阔前景,然而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保险业统一规划的难度,市场生态有待进一步净化和不断的创新与变革。
据报道,截止2016年底,中国保险行业在保费收入、服务、监管等几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保费收入达3.1万亿元;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保费收入跃居全球第二,责任保险、健康保险迅速发展,通过商业手段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成,实现了保险监管规则与美国、欧洲的三足鼎力。中国保险市场已然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保险理赔说实话
2017年7.8保险公众宣传日的活动主题为“远离贫困,从一份保障开始”,由此可见“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已经成为行业的风向标。回顾2016年1-10月,保险理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23%,保险理赔大数据下,不仅仅是保险公司保障功能数字化的体现,也是被保人,保险业从曾经的不被看好,现如今保险业凭借迅猛的发展态势在金融体系中逐渐站稳脚跟,不止是归咎于人们保险意识的提高,更是保险从保险保障的本源出发,真正落到了实处。
保险通过收取保费来分摊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实现经济补偿的目的。人们在买保险的时候,首先想到是在风险来临之际保险能不能挺身而出,提供必要的保障。从保险业务历史发展来看,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工具和财务稳定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衍生出了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作用。
三、保姓行业的未来期许
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从2011年的5家减少到2016年三季度末的3家,行业净资产从2011年的5566亿元增加到2016年11月底的1.76万亿元。
浅观日本这个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代理人作为给客户提供保障的人群,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职业。而在中国,虽然保险观念逐渐转变,但中国的保险代理银保渠道备受客服信赖,如果行业的发展不是因为产品的缺陷,而因渠道的不同产生差异,作为保险行业更应该静下心来想想问题的出处,中国市场是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代理人才,回答是肯定的。
保险是用来保障的,“保障”是保险的第一要务。脱离本质的保险是无法为其带来可持续的盈利。那什么才是保险业真正的优势与核心呢?保险保障功能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很多时候保险行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行业的基础,而现在保险行业正在迫切追求行业的“转型”,实质是逐步让保险公司回归“保险保障”的本源。当前寿险市场,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养老问题、健康问题,然而这些正是寿险业的本源,如何通过商业保障形式,在政府补助意外,为社会提供可靠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才是寿险公司回归保险本源的突破口。
(新华人寿楚雄中心支公司 孙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