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贫困----从一份寿险开始

发布时间:2018-01-12

贫困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贫困人口基数大,负担重,这无疑带来的是沉重的扶贫压力。但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中国保险需求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保险业的大力发展对改变贫困现状有一定推动作用,然而保险发展却没有符合实际需求。

一、病贫屡发,保险意识仍然浅薄

在这个新兴时代,保险作为转嫁风险的最佳手段,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单一储蓄理念已经慢慢被分散的风险规划取代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已成为过去的规划模式。

(一)募捐形式是否长期可行

通过细致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过网络募集救疾资金在这两年开始活跃起来,轻松筹、水滴筹作为一种新型的募捐平台也被广泛认识。在短时间里仅凭五块、十块的善款完成几十万的资金虽然存在战线长难度大的问题,这种仅凭借同情,零投入的救疾资金比起长期的保险投入似乎更能让人接受,然而从最初的满怀同情演变到逐渐麻木,这种“募捐保障”也会有更多的未知性。网络和媒体在放大了很多东西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现象,国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还处于低级阶段,真正来临时又无能为力。成功借用广泛的同情心也只是个例,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同情心再多也帮不完层出不穷的绝望父母、可怜婴儿,自己屁股还被海风吹,但是能力、生活好的时候觉得可以活在当下,生活发生变故的时候,感叹命运不公又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二)科技进步也离不开保险保障

未来,社会前端智能科技在很多领域里大显身手,尤其是医疗领域较为突出,克隆器官可能造福更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尖端医学也可能攻克癌症难题,现如今仅凭一颗“胶囊”就能实现的无痛胃镜已让人感受到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这些福利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经济支撑,医疗技术再怎么进步,没有风险保障的医疗,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保险在重大疾病领域医疗技术进步面前,不再是拯救心理上的安心和责任的履行,它保障的是生命的挽救。

二、保险保障的倾斜

产品选择的倾斜。相对于人身保险,理财产品显然更深得人心,换句话说,人们更倾向于财富的升值,这是财富风险规划的最好手段,却忽略了生命的投入,忘记了保险的科学顺序,先保命后保财。

被保对象的倾斜。当代一家三口的家庭格局,孩子成了一个家庭为之奋斗的主要因素,保护家庭的未来责无旁贷,因此孩子保障的占比大于整个家庭保障之和。父亲是家庭的重要支柱,以父亲为重,父亲理应得到充分的保障。长久形成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男性充当着中国的家庭主导地位的家庭占比较大,我们不难从保险被保人范围看出,女性被保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天生具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往往站在了风险的旁边。

消费重点的倾斜。从高、中、低收入的界线来看,这也拉开了保险需求的界线,高收入者他们有能力承担大部分风险,因此更倾向于投资理财;中等收入者一场风险可能让他们倾其所有,但他们相对于保障的投入反而更看重表面的物质消费。低收入者,以解决温饱、教育问题为重,明白风险却无力考虑。

三、投入高保障人寿保险,收获高品质生活

保险法的出台,保监会的成立,十九大对保险工作提出的高要求,无疑证实了国家在政策上支持保险的发展,在法律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险这个热切关系到民生保障问题成为三大金融支柱的重要部分,正以稳健的态势发展,但从范围到意识仍然达不到人均一份寿险保险的最低标准。

我们常想,要是人寿保单也能像车辆“交强险”一样,让每个新生儿在出生时就拥有,那当意外来临时我们还会手足无措么?人寿保险以生命为标的,承担着家庭风险杠杆的重要角色,对家庭、个人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解决着老不起、病不起的无奈,凭借保险支点将财富和风险得到传承和保障,将合适的钱,在合适的时候给合适的人花。

我们常常渴望充足的生活保障,只是忘记了生命和财富同样是需要规划的,高投入的寿险保障,必然收获高品质的生活。                                 (新华人寿楚雄中心支公司   孙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