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险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的迫切性及应对举措

发布时间:2016-01-19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保费收入以30%左右的年均速度递增,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中国保险行业全面开放,外国保险公司的涌入,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人才匮乏与行业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保险公司发展的瓶颈,有些公司甚至出现人才“老化”、“青黄不接”的局面,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保险行业的竞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产品服务的竞争,也有组织制度的竞争,还有组织文化的竞争。但归根结底,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关键。目前,有效保险人才短缺、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尖端技术人才奇缺。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为整个保险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市场的人才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保险市场人才供需之比约为1:4。保险人才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现有的保险人才资源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有效人才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素质不高,高学历人才欠缺;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缺失与人员冗余并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保险核保理赔等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三是队伍诚信建设有待加强,整体形象有待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职业道德缺乏,服务意识淡漠,坑蒙拐骗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公众对整个行业缺乏应有的信心;四是人才流动加剧,尤其是新成立的外资和中资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重金“挖墙脚”,大打“人才战”,而不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开发和培养,严重破坏了同业间的信任与和谐。

二、我国保险人才短缺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的影响。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决定了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长达20年之久,其严重后果就是导致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十分突出。

(二)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保险市场开放力度加大,一大批外资保险机构得以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一批中资保险公司也纷纷开业和增设分支网络。市场的骤然扩容更放大了保险人才短缺的窘境,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才总量不足。

(三)保险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保险公司对市场份额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公司持续发展的考虑,造成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不足。外资保险公司纷纷“挖墙脚”,导致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国内保险业的人才流动也空前活跃。但是,正如一位业界人士所说:“我们的保险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培训教育和流动的机制。大家只会看重存量蛋糕,不愿做增量蛋糕。”

(四)保险教育与保险实践脱节。教育机构是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和直接使用者,二者关系密切。但保险学界与业界相互脱节,不少大专院校虽也开设了保险专业,但基本上处于封闭式的“自我循环”状态,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制都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三、保险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对策

保险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重视和加强人才培育,对于保险业发展而言意义十分重大。保险企业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业务规模和结构的协调发展,而且要重视和关注人才队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健全保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进保险教育培训制度,从思想战略高度上指出了人才对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作为输出者和接收者的学界和业界,将承担起保险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

(一)加强保险业界员工培训力度

以见效快的同业“挖角”相比,为长远谋划,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才是企业人才战略的正确方向。“挖角”是短期内赶超对手的最佳途径,而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却能决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保险企业的管理层,要把人才开发和培养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该以保险企业战略为导向、着眼于保险企业核心需求、多层次全方位的、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真正地帮助员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采取切合企业和个人实际的技能培训,实现共同发展。

(1)强化企业培训理念,营造企业文化。培训理念是高层管理者对培训的态度以及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企业文化因素,它是企业培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培训机构的设置、功能运作、培训设计、培训方案的选定等都与培训理念密切相关。通过培训营造“以人为本、以需为主”的企业文化,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发展战略,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

 (2)采用差异化战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置各有区别的培训课程。企业培训的目的是要让各类人员都能在培训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对培训对象进行群体划分。例如,新员工需要什么,老员工需要什么,基层员工需要什么,高层管理者需要什么,这都是企业培训需考虑的问题。员工自身发展计划的个性化,决定了企业的培训计划也要根据职务和业务等级所处阶段不同,量身定制不同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达到满足员工对知识技能的差异化需求,将员工被动接受培训变为主动参加培训,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3)对员工个人职涯规划进行认同培训。培训要让员工了解其个人发展中、长期的计划,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的发展平台及所作出的承诺、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员工的个性化发展在企业整体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使员工个人职涯发展规划的实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够在实践中达成一致。

2、建立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它使员工时刻保持紧迫感和激励感,能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通过用人制度上的聘任制、聘期制和选拔任用制度上的竞聘上岗,为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一批素质高、潜力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确立考核评价体系。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准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

(3)薪酬激励。合理薪酬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也是员工努力工作的源动力。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通过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使员工薪金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员工培训是企业的基础、系统工程,又是企业的发展工程和员工的福利工程,务必要高度重视。保险企业的员工培训是公司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基础,而公司的改革发展又是员工培训的继续和实践。只有贴近市场,不断提高员工培训的市场价值,才能迅速扩充行业的智力资本,促进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着眼保险学界教育培养和保险业界相比,大中专院校作为保险人才的培育者和输出者,亦对我国保险人才现状承担着重要责任。追根溯源,保险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制和师资力量。与高速发展的保险教育事业相比,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优秀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保险教育仍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缺乏对现代保险教育环境的系统研究和探讨,其发展受到了体制、师资和教材等三大因素的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改革保险教育体制。保险业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的变化必然导致对保险教育需求的变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专业设置的“宽与专”为例,在“宽基础”和“大金融”的思想指导下,保险专业曾纷纷撤并为金融专业。单从教育管理层面看,这也无可厚非。如果从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与实际需求看,这种调整无疑与提升保险产业水平、实现专业化经营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

 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与大环境的适应问题。在保险教育中,学历教育要为行业发展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适应行业大环境的变化。同时,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各种资格认定、专门技能培训等领域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从业人员,特别是从业3~5年的人员对于这种继续教育的需求尤为迫切。保险教育不仅要重视学历的继续教育,更应看到各种资格认定和专门技能培训的发展前景,针对不同对象,准确把握需求,高标准地设置课程、配备师资,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保险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保险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师资力量的需求急速膨胀,客观上导致了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适应。与此同时,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占据了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如学历进修、社会实践、出国深造、课题研究等均难以全面而正常地开展。而学界与业界的互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业界的资源,为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服务。通过联合办学、博士后工作站、金融实验基地、课题合作或委托等方式,为师资培养提供平台,使教师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吸纳业界人才,培养一支有理论、懂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业界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吸纳他们,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结构性缺乏问题。

3、保险教材编排的完善和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保险院校的增加,保险教材,尤其是主干教材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雷同现象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在各院校“一窝蜂”地搞主干教材建设同时,一些业界十分需要的专业教材,如责任保险、医疗保险、汽车保险、工程保险、保险统计、保险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教材却如凤毛麟角。针对这种现状,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并结合国内、国外保险形式,编写特色教材,在教材建设中应做好两个兼顾:国外与国内的兼顾、基础与实务的兼顾。建立一套标准相对统一的主干教材体系,并不断地与时俱进,丰富专业和特色教材。

保险人才培养任道重远。业界和学界都应当对保险教育环境,尤其是人才需求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再认识。作为需求主体,业界在这方面应当最有发言权。通过保险业界的员工培训和保险学界的教育培养,建立紧密而有效的互动机制,使学界能及时发现并把握产业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保险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不断地调整培养思路和方式,实现保险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为行业发展培育和输出专业型和复合型相结合的优秀保险专业人才,真正为整个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总之,保险业面对人才匮乏的危机已越来越明显,保险管理及销售人才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不相匹配,整个行业中不同层级的人才严重缺乏,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后备人才急待扩充,保险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迫在眉睫,此问题已成了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多个领域和部门的“工程”,而不仅仅是保险业的事,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并行动起来,为保险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真正体现保险行业队伍的专业化、高素质,这样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才会赢得大众的信任,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才会日益提高,行业人才的稳定也就能得以解决,整个保险行业才会蒸蒸日上。

(大地财险楚雄中心支公司      纳绍菊)